已经封神了(封神当暴君)

经过一千次电话之后才出来。自2012年开始筹备以来,历时11年的“封神三部曲”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终于于近日上映。 7.7的豆瓣评分和6亿元左右的票房成绩,对于商业大片来说都是不错的成绩。不过,与此前宣扬的创下中国电影史上最高投资、树立中国电影产业化标杆、打造“中国《指环王》”等投入和目标相比,目前的市场反馈似乎并不乐观。具有相同的量级。即使对于一些期待值很高的业内人士和观众来说,《封神第一部》目前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 —— 毕竟,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缺乏完成度较高的“爆米花电影”。缺少的是一部真正展现中国类型大片制作水准和表现能力的佳作。

主要原因在于《封神第一部》作为流行文化产品未能“及时交付”。这意味着电影制片人需要面对市场趋势变化、观众审美需求提升、新星崛起势头强劲等不可预测的风险压力。可以肯定的是,《封神第一部》的质量较之前更高,是同题材的制作天花板。其壮观的视觉效果、华丽的场景、华丽的服装等制作“长板”或许能够让观众惊叹不已。相应地,故事人物相对简单、台词粗等内容“短板”可能会被市场忽视和容忍。然而,在上映多年“迟到”的今天,尤其是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的号召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下,这部在创作理念、制作模式上与好莱坞一致的作品和工作作风,显示出与市场“错位”的遗憾。

已经封神了(封神当暴君)

《封神第一部》未能上映,意味着《封神》将上榜。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遗憾。其中,既有电影制片厂决策失误、资金链断裂等内部问题,也有市场震荡、震荡等外部原因。但反过来说,好莱坞在《封神》系列中遭遇的暂时挫折,或许也提醒了中国电影人坚定文化自信、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电影产业化发展道路、深度把握中国市场和市场的紧迫性。中国观众的需求以及创作与当前观众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的作品的重要性。

真诚与遗憾并存:

野心和使命感无法支撑核心主张

可以肯定的是,《封神1》绝非以往制作粗糙、明星塞满的“烂”神魔奇幻电影。从前期发布的幕后花絮到最终影片中的呈现,我们都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可以说,导演乌尔善带领的团队有着“打造中国的指环王”、“为中国人打造‘封神宇宙’”、“打造中国电影产业化标杆”的雄心。尤其是奇幻大片,涉及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物体,其图案、色彩、形状都尽可能地与殷商历史、明清原著小说进行对比。有考证有历史参考,让真人解读瑰丽奇幻。故事能够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取得相对平衡。无论是《冀州之战》的盛大开场,还是质子旅的热血阳刚战舞,大大小小的场景都颇具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封神1》的出现,一扫之前国产奇幻大片在观众心目中的不良印象。

然而,俗话说“没有皮就没有毛”。无论场景、道具、服装多么精致华丽,都应该服务于影片的主题、故事和人物。诚然,以往奇幻大片中被诟病的剧情空洞、人物浮夸等问题在《封神1》中得到了改善,但距离剧组宣扬的“奇幻史诗”还有一定距离。引起争议和讨论的是中国古典神话文本改编时对“弑父”主题的过度夸张。开场戏中,侍奉殷守手下的质子在与叛逆的亲生父亲的对抗中自杀,随后殷守的弟弟殷齐突然杀死了老商王。随后,质子们在殷受的威逼利诱下屠杀了自己的父亲,殷受预言要杀死自己的儿子殷郊以阻止姬昌的“弑父”,姬发杀死了自己的“伪父”殷受等等。除了密度高之外,多对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未能表达出“杀父”主题的层次和深度,从而将其沦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情节。虽然“弑父”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和神话文学中并不少见,而且过去也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的表达反抗封建王权的经典作品,但从表现方式和人物关系上看,《封神部》 1》《父亲的故事》中的“弑父”更像是西方古典戏剧的移植。这种移植在之前的《金甲之城》和《夜宴》中都有过探索,但最终却“格格不入”、“不伦不类”。

此外,与此前《封神榜》影视作品主要根据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做法相比,《封神榜1》主创还特别参考了——个宋元剧本。 《封神演义》的。 《武王伐纣平话》结合殷商历史,赋予了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全新的表达方式和人物设定。值得肯定的是,纣王不再是一个“面孔化”的好色暴君形象,而是一个知道妲己狐妖身份并利用他夺取皇位、巩固权力的野心家。虽然这样的设定给这两个众所周知的反派增添了丰富感和新鲜感,也摆脱了把王朝的推翻归咎于“美女是祸”的论调,但相应地,对这两个角色的关注点却是新的设定使得原本家喻户晓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如《比干挖心》、《吉肠朵玛》,变得平庸甚至马虎。

电影产业化:

就是生产的“标准化”,还包括成本控制和风险评估。

《封神第一部》能够引起业界和公众如此高的期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此前公布的——部电影工业化生产计划,投资30亿元,采用“布景拍摄”模式一次性完成三个系列电影。一部电影在投放市场并得到反馈之前,就敢于投入30亿元完成前期制作。这样的规模堪称中国电影史上之最,也震惊了业界。

乌尔善曾阐述过他的“电影工业化”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工业化包括三个层次。首先,在项目开发阶段,有电影类型的划分和类型标准的定义。二是在制作管理层面,采用科学的流程分工,完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的电影项目。三是高新技术应用层面。他特别强调,近年来电影技术更新非常快,现在已经从虚拟拍摄、动态捕捉扩展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在最初的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电影制片厂披露的信息一睹“封神三部曲”完善中国电影产业化体系的雄心和匠心。无论是好莱坞资深制片人、剧本顾问等参与创作,还是年轻演员长期封闭系统的培养,《封神三部曲》剧组的超高水准和规模可见一斑。

但所谓“工业化”不应仅仅包括所谓环节流程和生产的标准化,还应包括科学的投资管理和风险评估控制。整个《封神三部曲》可谓命运多舛,不断传出资金链出现问题、制片方经营危机的消息。叠加近三年电影行业的低谷期,《封神1》一度陷入后期特效制作流程。虽然最终如期上映,但这也直接导致了影片的“硬伤”和特效水平的“良莠不齐”。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分包给不同特效公司的结果。然而,作为最后的检验,制片方显然没有做好品控监督工作,让一部以特效为重要卖点的奇幻大片失去了原有的“长板”。虽然以上都是市场环境的客观因素,但片方却未能对“工业化”所必需的成本控制做出有效的规划。

克服了以上种种困难,《封神第一部》从拍摄到上映,历时11年。如此长的生产周期跨度无疑增加了风险因素。一次性投资30亿元完成三部作品的决定有其优势,但也蕴藏着极高的风险。好处是可以更好地锁定演员、利用场景、控制成本等,从而保证作品的连续性。但对于流行文化来说,也减少了后续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的空间。盘点好莱坞大片,系列电影也有“布景拍摄”的先例,比如《指环王》系列或者《速度与激情》系列。但后两者拥有更成熟的产业体系实践经验和IP市场基础,其次从制作到发布的周期更短。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行文化与市场趋势“错位”的风险。

随着电影市场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观众审美快速升级,品味趋势不断变化。毫无疑问,这对高投入的大型电影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预测市场走势,又要有决心。打磨作品,必须平衡艺术与商业……系列第一部一旦收到不好的反馈,很可能会损害后续作品。因此,如何把握系列电影的连拍节奏和市场趋势的变化,成为电影工业化体系下风险控制的重要一环。

消耗恢复后:

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大片”?

而这意味着,除了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内容之外,《封神1》之所以在市场反应和票房反馈方面与“中国奇幻史诗”还存在很大差距,也与变化有很大关系。在市场消费趋势上。大关系。如今,观众对大片的期待不再只是视觉奇观和高能动作场面。所有这些都需要以有深度的故事、高密度的情节和充实的人物为基础。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好莱坞大片的全球票房效应减弱,在中国市场不再是“一站式应对”;国产电影因其丰富的题材和类型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在最近,从《蜘蛛侠:穿越宇宙》、《变形金刚:超级勇士崛起》、《闪电侠》到《碟中谍:清算》、《夺宝奇兵》等,全部他们来自过去。粉丝们渴望追捧的重磅IP。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好莱坞大片名气有高有低,但票房都失败了,或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少则——,多则3亿元,少则惨淡的2000万元。因为纯粹的视觉奇观和激动人心的场景已经成为大片的“标配”。想要在同类型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添加视听元素。但事实上,套路化、模板化的好莱坞叙事让中国观众欣赏了《累》。

相比之下,《迷失的女孩》、《八角笼》、《长安三万里》、《我爱你》等国产电影则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这些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视效大片,但它们标志着近年来中国观众对现实历史题材的重视。回顾年初的《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的“双星”,我们也能察觉到中国观众对中国悬疑片和科幻片叙事风格的浓厚兴趣与好莱坞风格不同。换句话说,——西方中心主义背景下的“大片”定义及其背后的整套创作逻辑,正在被中国市场和中国观众悄然改写。

截至7月中旬,2023年票房(含预售)已突破300亿元,逼近2022年总票房300.67亿元,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正在强劲复苏。在此背景下,《封神1》作为一部在中国银幕上“消失”已久的奇幻大片重新回到了世界。它或许无法给我们带来惊艳的亮相,但我们真诚地期待它,助力中国电影的崛起。在品质发展的道路上,《封神》系列第二部、第三部能够迈出更加扎实、稳健的步伐。

以国漫方式诵读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篇对吗(以国漫方式诵读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篇)
上一篇 2023-12-07 15:05:57
综艺 说唱(2021说唱类综艺)
下一篇 2023-12-07 16:12: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