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辟什么意思(文化复归是什么意思)

李智

近年来,一批传统文化节目登陆荧屏,引发观众、媒体和社会的热烈反响,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潮流现象。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国家宝藏》、《经典咏唱与传播》、《更新:故宫》,再到《故事中的中国》、《经典中的中国》和《中国节》系列》,可以说传统文化节目为我们标志着行业文化转变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资源和节目创新的代表性样本和卓越。

文化复辟什么意思(文化复归是什么意思)

新国风:

作为一种趋势现象的独特特征

虽然题材、形式各异,但新国风是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最鲜明的风格标签。新国风是新兴的中国风,表现为流行文化中广泛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流行时尚。传统文化节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与青年文化、网络文化等当代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它们已成为具有新旧交融、审美互鉴的新国风特点的热门节目类型。

事实上,回顾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北京电视台就推出了《文化生活》、《生活知识》等文化节目。 20世纪80、90年代,涌现出“书世画园”、“九洲戏园”等特色传统文化项目。然而,传统文化节目虽然一直是我国电视节目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处于有好有坏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在电视产业化浪潮中,面对收视困难,传统文化节目始终难以成为电视台热衷的现实选择和标志性节目。

值得庆幸的是,近十年来,传统文化节目逐渐找到了创新“德乐合一”的新国风,并以“文化回归”的姿态走红全网。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现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传统文化项目如何变革和崛起?更值得追问的是,传统文化节目为何不断“破圈”,成为时代潮流现象?

“双创业”方式:

蝶跃作为艺术创作

自“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提出以来,传统文化节目艺术创作有一个根本方法论,即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导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炼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成就“文化中国”深度形象。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节目将其视为汲取创作灵感的资源宝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点描述。这样的“同义”策略单从节目名称就可以看出:讲述经典选辑故事的《经典中的中国》、回顾中国诗歌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凡技艺的节目,随着此类节目不断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也从诗词问答、成语问答、汉字问答等常识科普细分出来。文化考古、非遗技艺、音乐、棋、书、画等专业征文比赛。对性内容的解读凸显了节目创作的纵向思维。

借助此类节目,观众可以步入分割而又相互联系的历史银河,拾取耀眼的文化瑰宝。深度涉及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节目相继出现,编撰出一套复调的“文化组曲”。

当互联网平台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刷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注意力也成为节目争夺的对象。基于供给渠道多元、信息内容超载的视听传播生态,传统文化节目并不拘泥于现有模式。相反,他们适应平台思维,以轻节目时长、模块化节目单元、强叙事性节目内容进行创新。程序模式。以河南卫视系列出圈晚间节目为例:《端午精彩之旅》以端午节的星相寓意“龙星中正”为主题。邀请“开心麻花”团队加盟,通过骑士参与龙舟赛,争夺代币。章节故事串联“望风采歌”、“飞龙天上”、“青艾”等模块,展现端午节传统习俗,时长限定一小时。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特色节目非常适合互联网平台的传播逻辑。最好的例子就是《唐宫夜宴》。该节目因其短小精悍、引人注目的风格在互联网平台上能够引起网络热议。其特点就是用丰富多彩的片段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进而起到从短期观看到长期观看的吸引流量的作用,提高整个系列节目的热度。

此外,新模式越来越追求单部作品产生视觉奇观和惊心动魄的高潮的能力,对节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节目基于数字技术,形成超真实的虚拟现实空间,营造“观众-作品-意境”的动态感知场,不仅让传统文化元素栩栩如生,也让中国美学精神滋润心灵。比如《诗画中国》中《溪山行》的呈现,将景物提炼成个体元素,分层绘制,而在后期造型的特效重组中,力求保留中国画的自然质感。随着镜头的拉近和拉远,高山与银丝瀑布相互呼应,勾勒出高山长水、万物万千的雄伟山河,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对山水情怀的追求。 “高山止,风景止”;又如,在解读杨大章的《宋金陵图》时,节目在画卷上采用水墨3D动画效果,当画中人从乡村漫步到城市时,观众仿佛穿越回“王气埋金,美丽雄伟”“盛世金陵,感受“盛世人皆乐,山上歌”的美好形象。

从现实到虚拟的视觉呈现,让诗画突破物理定律的限制,通过图像奇观的再现而活灵活现。超现实的艺术精神境界,不仅通过视觉冲击延伸观众的想象边界,更捕捉最细微的细节,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实现了传统古典美学在观众既真实又虚幻的精神沉浸中。从心理层面到现实层面。

主体性和同一性:

作为文化实践的深层逻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艺术。传统文化节目之所以能在众多文艺创作中脱颖而出,形成持续数年且仍在持续的“文化节目热”,不仅仅在于创作理念的更新和制作能力的提升。节目的类型,还因为节目制作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实践,具有反思性的经验,源于社会文化并与之交互反应。

换句话说,艺术生产深刻地联系和反映了时代的集体心态和共同情感,而每个时代的共同情感也会催生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

那么,为了更深入地厘清传统文化节目受欢迎的底层逻辑,我们需要立足于时代的新鲜经验,探索节目超越文本结构和内容的主动、紧张的潜在文本结构。结合了当前的集体情感心理。

面对中西文明比较交流的全球背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然而,在世界现代化话语体系中,“西方现代性”一度垄断了现代化的定义,甚至直接将西方现代化等同于唯一模式。因此,只有反思西方范式,确立中国的合法性表达,在全球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赋予“中国现代性”以中国式的现代化,实现对“现代性”话语体系的重新解读和重写。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和人民都在经历着“中国是什么?”的思考。对“我是谁”的追问,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渴望巩固文化主体性、凝聚身份的集体心态和共同情感诉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区分“他者”与“己”、获得主体性和认同的重要途径。

情况确实如此。 “传承弘扬中国美学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等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以及国学热、汉服热等自下而上的公众文化消费均代表以下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答“这是中国”的有效性

回归传统文化节目,无论主题是节日文化、诗歌、绘画、艺术,还是历史考古,都是“大众创业”政策的有益探索。他们所遵循的底层逻辑,离不开“两个结合”。《文化中国》的媒体表现,给了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在隐藏着文明痕迹的吉祥片中,文物修复者让古老的物件新,让后人看到遥远绚丽的历史;在唐诗宋词的延续之中,无数星辰闪耀其中,为“为何中国”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在承载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中文化的传承者们用数十年的坚持,实现了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认同……一方面,这些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发现和呈现文化记忆,激起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基因。文化符号背后,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得历史关联感的想象需求,有效增强了观众的想象力。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遵循“守正而不守旧,敬古而不怀旧”的原则,以当代的方式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所附加的精神理念,如:为家国一体、天下大同、万物共存。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在过去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的深情呼应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诚然,传统文化节目高度契合时代共同情感,依托视听媒体深远的传播力,产生和传播凝聚集体情感的文化力量,这是其深层动力。收获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庞大的情感共同体。但仍需要强调的是,观众的审美需求和鉴赏能力不断增长和提高。在具体创作中,传统文化节目仍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端正创新,充分展现中华文化。只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才能避免同质化,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文化产品赛道上走在前列。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

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经典影视作品鉴赏
上一篇 2023-12-08 19:14:29
经典影视广告赏析经典影视广告作品
下一篇 2023-12-08 19:58: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