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之外的人生(镜头里的生活)

青年纪录片导演张雪娇(左二)在重庆一家茶馆拍摄纪录片。由受访者提供

纪录片《澳门二十年》拍摄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王廷轩(左)接受街头采访。由受访者提供

镜头之外的人生(镜头里的生活)

纪录片《我的故宫六百年》拍摄现场。由受访者提供

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正在拍摄纪录片。由受访者提供

纪录片的“温度”是多少?

“很‘冷’,也很‘热’。”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很多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似乎给出了有些矛盾的答案。

通过这个聚焦现实世界的镜头,人们可以看到基层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体会他们为维护一个地方的稳定而付出的酸甜苦辣;聆听“我在故宫修复文物”的故事,与文物修复工作者对话历史;认识这位爱唱歌、上夜班的哥哥,在他认真的生活方式中找到自己的反思……贴近当下、关注现实,这些出自年轻纪录片创作者之手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的激情。观众中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潮。

纪录片的本色决定了它的“冷”性格、——个“冷面”镜头、以及冷静的处理方式。然而纪录片也是有“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平凡生活的温度。感知生活的温度取决于纪录片创作者的镜头:这个镜头的“眼力”必须敏锐,否则就会错过生活中流动的温暖;这个镜头的“意志”必须坚定,否则就无法在互联网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捕捉到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个镜头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否则就无法洞察异常现象中的共鸣情感。

生命的“每一帧”都有一个故事

海浪轻轻摇晃,太阳落山。甲板上,一名老人举起食物,看向天空。盘旋的海鸥似乎感受到了他的善意,时不时地飞到他身边,带走食物。

年轻纪录片导演张雪娇和摄影师早已“紧紧抓住这个温馨的场景”。端午假期,张雪娇在这艘从大连到烟台的游轮上拍摄了纪录片《纪录片72小时》。她希望在这三天里收获乘客的故事。老者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朝她走了过来,她猛地从眼前的一幕中回过神来。

中年男子首先看向镜头中的老人,对张雪娇说道:“这是我的父亲。”接下来的旅途中,中年男子和张雪娇聊了很多:老父亲身患绝症,他决定带着从未离开过农村的父母去中国旅行。他没有让父亲知道自己生病的消息,但一向节俭的父亲却一反常态,旅途中从来不阻止儿子乱花钱。父亲“应该知道一些事情”。

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默契的“中国式父子关系”让张雪娇久久不能平静。张雪娇万万没想到,甲板上美丽的景色背后,竟然还有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

“越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我越觉得自己对生活了解甚少。”张雪娇认为,生活中浩瀚的故事是纪录片源源不断的滋养源泉,敏锐感知生活的人总能在其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最终,这个故事没有在成片中播出,因为张雪娇无法忍受。她担心电影的上映会打破父子之间的默契。她有自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在生活的“每一帧”中寻找线索。

纪录片创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王廷轩也有类似的感受。拍摄《澳门二十年》时,他将主角设定为一名电信工程师。主角每天往返于珠海和澳门之间,成为一个切口。通过他平凡却精彩的一生,让观众真实感受到澳门通关政策的发展变化以及当地人面对未来的信心。在王廷轩看来,叙事的主题越宏大,越要通过个体的视角来呈现,因为“宏大是由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组成的”。

在喧嚣中把握艺术叙事

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韩悦的纪录片课上,学生们经常拍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题材。

虽然选题的初衷是好的,但高度同质化的表达方式让韩越感叹——有时候,年轻人的想法未必有创新。

“内容无非就是这些:技艺、传承、工匠精神。”韩越手指头数着常见的射击套路。 “学生中99%的非遗话题都无法逃脱这些模式。他们是‘网络原住民’,获取信息太容易了,但信息碎片化、肤浅。”在韩越看来,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应该有创意、有思想、有深度。

王廷轩经常思考同样的问题。在喧嚣的自媒体时代,纪录片应该把握哪些叙事问题?

2017年,王廷轩跟随导师对纪录片《天宫苏座》进行研究。路上,他和导师讨论了一个词:“绝”字。奇妙的是,它的两种发音分别对应了电影的虚构和非虚构属性。有的电影给观众带来如睡梦般的体验,有的电影则用生命的真谛来唤醒人们。

在这部讲述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纪录片《天工苏作》中,简单的针绣方法的发明者几天就灰头土脸,因为展出的作品风格与传统苏绣风格截然不同; “轰”建筑技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规范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与父辈工匠慢工出细活的传统观念有着巨大的区别……变革的潮流、时代的问题像雨滴一样散落在影片中。

“无论是苏绣,还是‘象山岗’建筑,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几千年后的今天,它们还有生命力吗?”王廷轩带着强烈的社会关注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的生活场景和他们精湛的技艺一起展现了他们在转型之路上的冲突和追求,让观众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辛酸和热情。

纪录片不是在反复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差距吗? “视频拍摄不再是‘技术活’,纪录片应该做什么?我觉得应该继续向艺术性、意识形态方向迈进。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抱新技术,也拥抱火热的生活。”王廷轩说道。

真诚相待比假装认真更糟糕

2017年底,张雪娇带着团队来到湖南长沙解放西路一家面馆,记录除夕夜发生的每一个细节。

新年的希望、市场的温暖、年轻人的蓬勃活力……张雪娇对这部作品的憧憬体现了她的野心。她甚至想过电影应该如何结束:烟花照亮了湘江两岸,年轻人在绚丽的夜空下蜂拥而至互致新年祝福。

没想到一场雨的到来改变了一切。镜头里的年轻人并不多。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张雪娇想要的材料“还没有到约”。

问题碎片化,节奏快,故事快要深入的时候总是跳到下一个故事,魅力不够……这部影片给张雪娇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我们怎样才能捕捉到那种挥之不去的余味呢?张雪娇陷入了沉思。

何不轻装上阵,走进火热的生活,用年轻的眼睛看世界?张雪娇决定放弃原来的“自命不凡的假设”,抛开一切预设,以真诚的视角观察年轻人。这次,她把镜头转向了时下非常流行的潮流现象。

早上6点,上海国际潮流玩具展上,张雪娇一行人在数万人的长龙中迷失了方向。

“他们太疯狂了,通宵排队买限量版玩具。”张雪娇想尝试了解一下这些买玩具、玩娃娃的“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一群活泼的年轻人中,一位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女士引起了张雪娇的注意。原来,她正在排队等候女儿。她的女儿是一名医生,非常喜欢有趣的活动。由于工作繁忙,她无法出席活动。这对母女一直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这位女士拿出一个玩具,告诉张雪娇,其他玩具都是女儿指定的,而这个限量版玩具是她为女儿挑选的生日礼物。

“你会发现,购买玩具的人内心深处渴望的是陪伴和表达,他们以此为媒介来加强情感纽带、扩大社交圈。”张雪娇说道。

趋势现象很难理解吗?当代年轻人有很大不同吗?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变得疏远了?这位不再故作高深的年轻纪录片创作者,用镜头带领观众穿街过巷,最终收获了观众深刻的思考。

“是真诚赋予了纪录片魔力,是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温暖了镜头内外的生活。”张雪娇在总结经验时写道。

(记者尹泽浩、陈宇,选题支持牛梦迪)

二创短视频看法(短视频怎么创新)
上一篇 2023-12-08 01:55:02
抓住观众的心的成语(抓住观众的心 英文)
下一篇 2023-12-08 03:14:09

相关推荐